2007-01-02

上海人越来越没有机会讲上海话

有人议论说,上海人讲话时喜欢夹英语,这或许是一个问题,但是不是重要的问题,重要的问题是,上海人现在越来越没有机会讲上海话。

曾经有人做过一个很有趣的调查,假设你是上海人,假设你在某个公司工作,比如开会,比如业务沟通,比如说三道四,你的工作主要语言是上海话还是普通话?调查的结果是,上海话说得越来越少了,工作的时候,你都找不到说上海话的机会,连上洗手间都在说普通话;越是新兴的企业、新兴的公司,上海话的话语权越是小,普通话率之高,甚至让你怀疑自己是否身处上海,怀疑自己是否还是上海人。就像有两位上海男士在饭桌上的自嘲:再下去上海话都不会讲了;双方互相探究原因,一个说,一定是你们公司招了太多的外地大学生、外地民工,所以你必须和他们讲普通话;另一个摇头:我的老板就是外地人,我的顶头上司是外地人,我当然要讲普通话了,你们不觉得我现在普通话讲得很标准了吗?此时旁边另有位女士插进来问:你的老板也是外地人?一个“也”字,说明的不是惊叹,而是外地人在上海做老板已经成为一个气候,在上海创业,或者做老板或者做高薪的白领,在上海买楼,在上海娶妻——当然很可能娶的是一个标标准准的上海女孩子。

不仅是在谋职的地方,在日常生活的公共场所,普通话的使用频率和覆盖面也完完全全超过了上海话。以前上海人有个毛病,遇到外地人偏不说普通话,让外地人在吴侬软语前收获到乡下人式的自卑,那时候因为外地人还不多,如今假如还是坚持着讲上海话,那么到后来自卑的很有可能就是上海人。因为几乎所有的地方遇到的人都是讲普通话的,当然都是讲南腔北调不标准的普通话的。比如饭店点菜,菜场买菜,商厦购物,理发店剪发,歌厅消遣,路边小贩,求医问病,楼盘售楼,商务切磋……只要是在公共场所发生语言往来,第一个意念就是普通话,也有几句普通话过招之后发现对方也是上海人,那是普通话已经成为了生活的习惯。曾经有两个上海籍小白领邂逅,一则平时普通话说溜了,一则也因为对方普通话说得溜便以为对方是外地人,双方竟然很久后才恍然大悟阿拉全是上海人。只有银行和银楼,依旧是一派沪语的天地,虽然职员在讲普通话,但是一看就明白了是上海人,因为外地人较少去这两个地方;以前出租车司机要学说普通话,如今出租车司机不会讲上海话的也不少了。再剩下来可以讲讲上海话的地方,只有晚上回到家里去巩固自己的上海话了,当然前提是家人是上海人。

外地人到上海成家立业,十年前、二十年前都有,但是那时候是暗地里拼着命地学上海话,因为有首长盛不衰的民谣,简直就是一把残酷的标尺:乡下人,到上海,上海闲话讲不来,米西米西炒冷饭。一切不会讲上海话的人都是外地人,一切外地人都是乡下人,一切乡下人都是人下人。如今可是大不一样了,有位先生的女儿出嫁,他一点不隐瞒女婿的家乡:苏北人,但是又毫不隐瞒对女婿的满意:清华大学毕业,如今已经是身价数百万的老总,虽然老总的口音里还夹杂着些许苏北风味。
本地语言作为第二语言,当属上海为最。北京也有大量外地人,但是北京话基本上就是普通话,所以北京人依旧将北京话;广州人则是舌头过于生硬,讲出来的普通话依旧和广东话差不多,外地人只好西呀西呀(是啊是啊)地依附。唯独上海人巧舌如簧,一不小心成为普通话的教育基地。

转自:马尚龙的BLOG

0 评论:

读取中/Loading...